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



首页 本室简介 本室学人 思想史学科 科研成果 学术前沿 学术动态 学术刊物 思想史随笔 侯外庐学派 人才培养 联系我们
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_科研成果
中国思想通史

 
科研成果 - 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通史


 

科研成果  加入时间:2007-7-30 21:45:56  作者:张海燕  点击:8447

                                                       
  侯外庐先生等著《中国思想通史》,是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分量最重、水平最高、成就最大和影响最广的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中国思想通史》,凡五卷六册,洋洋二百六十万言,它的撰写始于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成于60年代初,于196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

  《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为侯外庐、赵纪彬和杜国庠编著,其以侯外庐著《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为基本框架,融会了杜国庠《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与赵纪彬《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后再版时易名为《论语新探》)中的见解与史料,论述了殷周礼乐文明、孔墨显学与诸子百家之学。第二卷为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和邱汉生编著,内容涉及两汉思想,着重论述了儒学的官学化与神学化、正宗思想与异端思想的对立、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经今古文之争以及汉末清议。第三卷为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和邱汉生编著,论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流派、葛洪的外儒术内神仙的金丹道教思想、佛学及范缜的无神论思想。第四卷分上下两册,侯外庐主编,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白寿彝、杨国荣、杨向奎和诸青执笔,“诸青”即张岂之、李学勤、杨超、林英和何兆武,该卷论述了从隋唐到宋明思想史的内容。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

  此外,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下册论述了清朝末叶至民国初期的启蒙思想,后经侯外庐的学生与助手黄宣民先生校订,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为名于199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另外,70年代末由侯外庐主编,张岂之、林英、黄宣民、卢钟锋、樊克政、何兆武和殷瑞渊编著的《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论及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哲学与社会思潮,在内容上可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互为补充,堪为《中国思想通史》的第六卷。

  这样,《中国思想通史》上始自周公、孔子,下迄于孙中山、鲁迅,涉诸哲学思想、逻辑思想与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思想在内的社会思想,通贯上下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生与发展的全程。《中国思想通史》是侯外庐先生及其领导的学术群体—“侯外庐学派”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侯外庐及其学派的治学成就、特点、风格和方法。就其治学路数与学术立场而言,似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特点:
其一,着重于综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不能代替思想史,而思想史也不是各科思想史的简单总和,而是研究整个社会意识的历史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思想史贵在“通”,既注意“横通”(即思想与社会历史时代的联系),又注意“纵通”(思想源流的演变);既注意思潮,也注意代表人物。

  其二,注意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点。强调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讲解自己的历史和思潮,用新的方法来揭示本民族的历史路径和文化传统,反对简单套用西方历史模式和西方话语系统改铸或解读中国历史和思想的形式主义之风。

  其三,把握社会史与观念史的内在联系与矛盾运动。思想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历史的演进与社会思潮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同时,观念本身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它既与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有着继承关系,又有着某种超越时空的前瞻性、启示性和普世性。强调既从社会历史背景来把握和透视思想观念,同时又通过思想史的研究来考察和审视社会史。

  其四,以时代思潮为主线和切入点。在研究社会史的基础上,注重考察时代思潮,把握社会思潮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进而研究不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

  其五,凸显民主与科学精神。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传统,旗帜鲜明地以近代科学思想批判蒙昧主义,以近代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特别重视历史上的优良思想传统,重新发掘历史上被视为“异端”的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民性的进步思想家,使之重放异彩。




*      *      *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
下一条:宋明理学史

相关文章:

·《朱子学刊》第1辑目录
·《朱子学研究》第39辑目录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忆《宋明理学史》的撰著
·论朱熹与王阳明的自得精神
·从“圣人年谱”的解读看朱熹和王阳明的立志观
·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以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的论说为中心
·学术讲座:黄开国《何谓经学》
·《朱子学刊》第15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