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



首页 本室简介 本室学人 思想史学科 科研成果 学术前沿 学术动态 学术刊物 思想史随笔 侯外庐学派 人才培养 联系我们
宋明理学史 中国思想史_科研成果
宋明理学史

 
科研成果 - 宋明理学史

宋明理学史


 

科研成果  加入时间:2007-7-31 20:35:47  作者:张海燕  点击:7006

  

  继《中国思想通史》之后,《宋明理学史》则是侯外庐学派推出的另一重要的集体科研项目。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系从1980年开始动笔,到1985年全部完成,历时六载。全书共130万字,分上下两册,由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出版。上册由邱汉生、张岂之、卢钟锋、冒怀辛、唐宇元、何兆武、黄宣民、步近智、樊克政、李经元、龚杰、崔大华、姜广辉、李晓东分撰;下册由邱汉生、张岂之、卢钟锋、步近智、唐宇元、黄宣民、冒怀辛、龚杰、樊克政、孙开泰、崔大华、柯兆利、姜广辉、任大援分撰。作者中除了邱汉生、张岂之两位主编外,还有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和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一批中青年学者,绝大多数是侯外庐先生、邱汉生先生的学生,侯门的传人。《宋明理学史》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全书出版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聘请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沈善洪、肖箑父、余敦康等著名专家进行学术评审,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书1995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一等奖,1999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它的学术成就和特色主要表现在:

  其一,对宋明理学思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绵延七百余年,对我国后期封建社会乃至近、现代社会影响甚大。但建国后,国内关于宋明理学的研究很不充分。“改革开放”以后,宋明理学开始引起学人的研究兴趣,但全面系统研究宋明理学的著作尚付诸阙如。《宋明理学史》的出版弥补了这个缺陷。此书除了研究宋元明时期的著名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外,还对学术界未曾涉足或涉猎不多的理学家人物,如胡安国、胡宏、张九成、真德秀、魏了翁、程端蒙、董铢、程端礼、饶鲁、许谦、方孝孺、曹端、钱德洪、王畿、刘邦采、王时槐、胡直、薛应旗、唐鹤征、张元忭、陈建和黄道周等人的思想资料进行了研究。
其二,凸显实事求是和独立自得的精神,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具有原创性。该书避免了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那种贴标签、引语录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注重理论创新,贵在自得,不人云亦云,许多见解均发前人所未发。

  其三,方法论上取得突破。一方面,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如本书把宋明理学划分为北宋、南宋、元代、明初、明中期、明后期和清前期六个阶段,指出北宋是理学形成阶段,南宋是理学的发展阶段,元代是朱学北传阶段,明初是朱学统治阶段,明中期是王学崛起和传播阶段,明后期和清前期是对理学的总结批判阶段,这既注意到时间顺序,又注意到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是强调史实与理论的结合,该书史料翔确,考证严密,每个论断都是在胪陈史料、考辨真伪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全无空疏武断、游说无根之弊。

  其四,在史料爬梳和人物发掘上取得重要成绩。本书从第一手材料出发,对浩如烟海、纷繁驳杂的理学史史料进行了广泛的搜罗和审慎的董理,此外,还发掘出不少如地方志史等鲜为人知的史料。

  总之,《宋明理学史》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系统和科学地阐述宋、元、明时期理学产生、发展和衰颓的学术著作,其在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思想性方面都是空前的,它对宋明理学乃至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国内学术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如果说《中国思想通史》奠定了侯外庐学派的学术基础和风格,那么,《宋明理学史》则是侯门学术发展中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它在历史科学的民族化、史料考辨与运用的科学性和哲学范畴与理论框架的逻辑分析方面,体现了侯外庐学派的发展与成熟。




*      *      *

上一条:中国思想通史
下一条:孔子孟子传

相关文章:

·《朱子学刊》第1辑目录
·《朱子学研究》第39辑目录
·典范与方法:侯外庐与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忆《宋明理学史》的撰著
·论朱熹与王阳明的自得精神
·从“圣人年谱”的解读看朱熹和王阳明的立志观
·理范畴的内在矛盾性及其主观化演进——以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的论说为中心
·学术讲座:黄开国《何谓经学》
·《朱子学刊》第15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