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传》即将出版之际,我的思绪万千:这本书稿写成已是十多年前,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的甘苦,实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我的恩师李埏教授曾多次问我:“开泰,你的《孟子传》怎么还不见出版?”每在此时,我真有的点脸红,但又十分无奈!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孔子孟子传》终于很快就能与读者见面了。而且现在出版也是正合时宜,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为更多的华人所关注,不仅如此,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解决人与人间关系问题的。他主张人与人间应该相爱,提倡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而不同”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与思想有所帮助。
写《孔子孟子传》的缘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任中华孔子研究所秘书长时,与首都博物馆孔子文物保管所的李超英同志有过合作,并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首都博物馆的名义举办《孔子生平事迹展览》,我的《孔子生平事迹考辨》,初衷即是为这个展览提供资料,与李超英合作《孔子传》也在此时开始。与此同时,我还参加张岱年主编的《孔子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 12月出版)编写过程中,记得正是北京闹学潮期间,我在北京图书馆缩微膠卷室阅读摘录大量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古籍,这些资料除用在《大辞典》之处,其余都用在《孔子生平事迹考辨》之中。因此使《考辨》增加了不少一般孔子研究论著不常见的资料。
关于孟子生平事迹,则要追溯到我的大学生时代,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孟子的政治思想》,因此而使我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我在这里工作了近40年,直到退休,孔孟与儒学研究,先秦诸子是我一生研究的主要课题。
《孟子事迹考辨》等几篇,是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其中《孟子事迹考辨》发表后,曾受到研究孟子的同行们重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翟廷晋著《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来信说:“望能拜读到您的大作《孟子年表及其说明》”。那是指我在学术讨论会上的打印稿。曹尧德先生在著《孟子传》(文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时在《前言》中说:孟子“其生年、卒年、享年、经历,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光《孟子年谱》一类的书,恐有十种之多,这些年谱出入很大,但却各有考证,俱都言之成理。经过比较和分析,本书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开泰教授《孟子年表及其说明》的意见。” 当时是我的朋友骆承烈教授把《孟子年表及其说明》送给曹先生的。后来才在《中国哲学》第15辑上刊出,更题目为《孟子事迹考辨》。之后,杨泽波著《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向我索取《孟子事迹考辨》,以为该书的参考,并在参考书目栏内列入。再其后王生平先生著《旷世大儒----孟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采取我的《孟子事迹考辨》观点,并将其附录《孟子年谱》作为该书的《附录二》印在书末。
关于《孟子传》中的思想部分,比一般研究论著增加了孟子的经学思想,即《孟子与五经》的研究成果,约三万字。《孟子与五经》在《管子研究》2007年第1期刊出前一半,当我将其寄与《孟子大略》(泰山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作者、山东邹城孟子研究会刘培桂先生时,他来信说:
“《孟子与五经》(一)一文收到并拜读,这是拙著中没有的内容,受益匪浅。盼(二)发表后再赐下。 十几年来一直拜读您的大作,特别是您在孟子研究方面坚持不懈,硕果累累,真令人敬佩!”
关于《孔子传》与《孟子传》,原是两本书,其特点是文字通俗易懂,可给中学生阅读,第三部份《孔子孟子生平事迹考辨》则属于研究性的著作,是供对孔孟及儒学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同志共同讨论的。因此《孔子孟子传》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著作。把这三部份合在一起出书,是应新闻联合出版社之约稿,责任编辑梁智君同志和安卫华社长对该书的出版热情支持,出力犹多,在此深致谢忱!
孙开泰 2007年4月25日 于北京海淀区昌运宫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