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



首页 本室简介 本室学人 思想史学科 科研成果 学术前沿 学术动态 学术刊物 思想史随笔 侯外庐学派 人才培养 联系我们
评汪学群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 中国思想史_科研成果
评汪学群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

 
科研成果 - 评汪学群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

评汪学群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


 

科研成果  加入时间:2018-12-19 15:51:24  作者:张昭炜  点击:2919


    阳明学的哲学史研究侧重辨名析理,在知的层次上,发掘独知、未发之中、天理等道体概念的深意及内在关联; 在行的层次上,还原慎独、求未发之中、存天理等致良知工夫论。这两个层次由 “知行合一”融为一体。正如汪学群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以下简称 《原论》) 所言 “哲学是灵魂,史学是基础,既有当代的思考,又有历史的积淀,两者有机结合” ( 第 694 页) ,这不仅是作者对于中国思想史书写范式的期望,也是 《原论》的方法旨趣之所在。

    《原论》为读者展示了王阳明的思想来源及演进的历程、形态及视野、思想的内在逻辑、社会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在阳明学 “知行合一”的总体框架下,《原论》分四章论述思想的内在逻辑: 做工夫识本体、作为工夫的本体、作为本体的工夫、本体与工夫合一。由此来看,《原论》以思想史研究方法为框架,重点章节采用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二者交织融合。《原论》以 “吾心自有光明月”为正题,这是王阳明的良知学境界语,出自王阳明的 《中秋》诗作。此句可与王阳明临终遗言相呼应: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作者指出: “两处都提到 ‘心’与 ‘光明’,‘心’说明他的思想形态是心学,‘光明’则道出其心学的核心是良知,‘心’与 ‘光明’形象地概括出其良知心学的特色,也反映了他原来的思想,本书则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 第 1 页) “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光明月,一个普通的人心如何发展出光明之心,顺此还原,则可贯穿王阳明思想的来源、形成及发展。以作为工夫的本体诠释,光明心体可以还原为心体无私欲,如 《传习录》所言: “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作者认为这 “表明心体纯洁本善”,“着不得之念说明心体已经超越善恶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善,反映了心体的底色”。( 第 188 页) 又如 《传习录》所言: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作者认为 “学做圣人实际上是去人欲存天理的过程,这当然离不开工夫”,“人人都在心纯乎天理上用功,都会发现原来吾性自足,成就自身的圆满指再现本有的潜能,也可以说成为圣人”。( 第 277—279 页) 以作为本体的工夫诠释,光明心体可以还原为精一的致良知工夫,如 《传习录》所言: “舂簸筛拣是 ‘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作者认为 “精一是 ‘作圣之功’,精一体现一种能动的道德说,为成圣服务”。 ( 第 346—347 页) 由此展现出良知学的本体与工夫,以及本体与工夫间的互动,这均指向成就光明心体。

    王阳明的光明心体不限于工夫与本体,还表现在实践与教化与日用伦常中,光明之心即是无傲气,能谦虚,如作者诠释: “所谓谦并不仅仅是外貌卑逊而是中心恭敬。”( 第599—600 页) 将此光明心体推致,作者从政事的态度及治理、地方的社会建设、科举与学校、讲学、讲会、交游等诸多方面论述,展现王阳明良知思想的社会化。

    综上可知,《原论》一书研究的综合性强,思想视野开阔。作者涉及领域广泛,对于后续的研究应该是有规划的。从我个人而言,阳明学原论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拓展: 一是从哲学史角度。阳明学是漂移化、动态化的,在哲学史还原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挖掘漂移化的原因、动态化的根源。二是从思想史角度。王阳明的思想还原不仅包括王阳明本人的文献,而且涉及王阳明的师友及其后学,可以利用阳明后学文献整理的成果,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如北方王门的尤时熙记录朱得之亲闻王阳明之言: “我全得朋友聚讲,所以此中日觉精明。”黄德良曾说: “老师学问,初亦未成片段。因从游者众,夹持起,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后举问王阳明的江右弟子刘魁 ( 晴川) ,刘魁曰: “也是如此,朋友之益最大。”( 《纪闻》,《拟学小记》卷六) 学友的交流触发不断激励王阳明丰富良知学,由此可见学友的重要性。如果将王阳明学友的史料引入王阳明的思想还原研究,这将会促进思想史研究的深化。弟子的纪闻也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以往王阳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弟子记录的 《传习录》,随着文献的丰富,可以形成 《传习录》续编,并将王阳明师友弟子的书札纪闻纳入到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中。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各有所短,如思想史研究容易拘囿于史料的限制,不能超越而出; 哲学史研究容易用神,纯凭概念的演绎推理,漫无边际,导致过度诠释。《原论》将二者融合,从而兼取其长,以补二者之所短。还原是手段,梳理思想资料的 “旧本子”,是为了得其神韵,是为了展现一个真实的王阳明,惟其实,方可信,方可行,方可实现 “传心”“传习”。“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阳明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历史意义,而且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在当下的时代仍然能够去追寻内心永无缺的光明月。在充分理解吸收王阳明思想的精华时,将其还原到活生生的生活中,润沃我们的心灵,实现阳明学在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发挥良知学的现代价值。尽管实现的过程漫长遥远,但扎实的基础研究仍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由此而言,《原论》的基础研究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原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 年第 4 期




*      *      *

上一条:《中国古典学》第一卷、第二卷勘误
下一条:已经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