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办



首页 本室简介 本室学人 思想史学科 科研成果 学术前沿 学术动态 学术刊物 思想史随笔 侯外庐学派 人才培养 联系我们
公羊漫谈 中国思想史_思想史随笔
公羊漫谈

 
思想史随笔 - 公羊漫谈

公羊漫谈


 

思想史随笔  加入时间:2007-10-20 22:36:11  作者:郑任钊  点击:6206


  《公羊传》是《春秋公羊传》的简称,又称《公羊春秋》,是一部传解《春秋》的著作,与《左传》、《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公羊传》在三传中乃至儒家经典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是对《春秋》的诠释,《左传》以述史为目的,旨在求真,着眼过去,探讨“历史曾经是什么”;而《公羊传》则以改制为目的,旨在求善,着眼未来,探讨“历史应该是什么”。《公羊传》并不执着于《春秋》中记载的史实,而是注重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揭示其中所蕴涵的孔子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羊传》所揭示的《春秋》大义和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吸引了大批有抱负的儒家学者,他们依照《公羊传》的诠释路线对《春秋》展开研究,并对《公羊传》自身不断进行诠释,发展《公羊传》的基本观念,由此形成了一个将儒学推上统治思想地位,并两度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的儒家学派——公羊学派。

  公羊学阐发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独特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一统”说。“大一统”说出自《公羊传》对《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此后又经董仲舒、何休等公羊学家发展成一个蕴涵丰富的理论,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成为千百年来维系国家统一的强大凝聚力。

  公羊学还有一套宣扬历史进步的“三世”说。公羊家根据距孔子所处年代的远近,将《春秋》所录的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分为“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三个阶段,后来又进一步引申出人类社会必由“衰乱世”至“升平世”至“太平世”的历史进化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将越来越发展进步,终至实现理想社会。

   “三统”说是公羊学非常重要的理论。按照公羊学的说法,朝代的递嬗要按照黑、白、赤三统的顺序循环交替,每个王朝都按照自己所得之“统”来“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这个说法看似无稽,但却蕴涵了公羊学的理论核心——改制,也就是要求人们根据历史的变化而因时变革。

  此外,公羊学还有“王鲁”、“进夷狄”、“大复仇”、灾异说等理论,其中很多理论别说是在今天,就是在历史上也长期不为人所理解。但就是有着这些“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的公羊学,却在汉代和清代两次成为了重大历史变革的主导者。

  第一次是独尊儒术。西汉武帝年间,董仲舒上策:“《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举贤良对策》)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第一位公羊大师董仲舒用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推动儒学登上了统治思想的崇隆地位,开启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经学时代。于是,《公羊传》首先从儒家经典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汉统治思想的主体,具有最高的理论权威,渗透到了国家政治的各个角落,成为朝廷决定国家大事的依据和官员审判案件的法典,甚至连皇帝立嗣也多次依赖于公羊大义来解决。不仅如此,《公羊传》居然还直接成了判案的法典,汉代以公羊大义决狱的例子屡见不鲜,董仲舒还专门著有一本《春秋决狱》。

  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晚清,列强环伺,中国危亡,宣扬改制变革的公羊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最后一位公羊学大师康有为继龚自珍、魏源等清代公羊家之后,对公羊学的理论进行了改造,并以之作为推行维新变法强大理论依据。这样,在经学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公羊学又再度跃上了中国学术和政治舞台的中心。康有为以“三统”改制说来倡导变革,并将西方的制度也纳入到“三统”范围之内,还以“三世”进化说论证了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宣扬的公羊学冲击了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羊学的学说,排除灾异说等一些时代烙印较深的理论,大多具有进步性,今天看来仍有其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      *      *

上一条:杨朱哭歧路与自由选择
下一条:“中庸”不易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信息